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小小说 > 正文

“有一种小小说叫惠州”

类别:小小说 日期:2019-5-17 19:56:17 人气: 来源:

  4月27日上午,“中国小小说之乡”揭牌庆典在惠州市惠城区西湖大剧院举行。惠城区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。近年来,惠州小小说界人才辈出,小小说创作已经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列,形成了业界的“惠州小小说现象”。有专家称,“有一种小小说叫惠州”。值此“中国小小说之乡”挂牌之际,本报记者采访了惠州部分小小说作者,听听他们的创作。

  肖建国,惠城区作家协会,自诩“左手写公文,右手写小说”。近年来,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小小说近百篇,获全国各种项30余次,出版有小小说集《那年大雪》。

  肖建国说,在文学创作上,最开始,他是写中短篇小说的。“我梦想着我的作品在全国遍地开花,一跃成为知名作家。但梦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我奋笔疾书多年,写了十多篇‘大作’,不是接到退稿,就是石沉大海。”肖建国告诉记者,当时这对他的打击有点大。在上世纪十年代,他的每篇文章都是一笔一画写在稿纸上,有的还要誊抄数次。一个短篇下来,至少要写万余字。“每失败杨玉环容貌复原图一次,就等于失恋一次,伤心不已。”

  后来,肖建国偶尔看到了小小说,他觉得小小说有趣、好玩、字数又少,有的才1000多字。即使发表不了,也不会太累。于是,他开始尝试写小小说。没想到,以前写中短篇小说的功底在这里得到了发挥,第一篇就被地区级的副刊选用。“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,也为我的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窗。从此,我了写小小说之。”

  在小小说越写越顺手的时候,肖建国再次拣起了中短篇小说创作。这次,文学历练的根基牢固了,卡住中短篇创作的“瓶颈”也随之而破。他的中短篇小说先后在全国各级报刊崭露头角。同时,他还开始了长篇小说创作。2015年,12万字的《东江商魂》顺利出版。

  “感谢小小说,在我最为脆弱的时候,给我带来了文学创作的希望。我会像恋人一样,紧紧依偎在她的身边,直到老去。”肖建国说。

  阿社,广东陆丰人。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,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。目前,已出版小小说集《道歉时代》《包装时代》《英雄寂寞》三部,其中《包装时代》获2016全国小小说年度优秀图书。

  阿社说,他从小喜欢文学,中学时代曾与同学一道创办文学社,出版油印文学刊物。出来工作后,他一直喜欢阅读与写作,创作也成为业余爱好。1995年,阿社在《惠州日报》上开始发表小小说作品。“惠州小小说学会成立后,惠州小小说异军突起,成为全国小小说创作重镇,我的小小说创作也由此逐步成熟,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关注,尤其是《包装时代》和《病人生》两个系列小小说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反响。”阿社说,目前,他的小小说已多次被《小说选刊》《小小说选刊》《微型小说选刊》转载,并有作品被高中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选用。

  由于工作较为繁忙,阿社在写作方面虽然断断续续,但一直了下来。“工作繁忙与业余创作并没有矛盾,有意义的业余爱好会让生活更加充实。”阿社说。

  陈树龙,笔名陈家大少,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、惠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。作品散发于《南方日报》《小小说选刊》《惠州日报》等报刊。出版了个人小小说文集《这事不能说》《顺风车》。

  陈树龙告诉记者,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老家有一个萤光文学社,不定期出版《萤光报》,他常用零花钱去新华书店购买一份。“作家就在身边,哪一天我也能呢。”

  上高一时,陈树龙与几个同学组成春笋文学社,还出版《春笋》油印报,创刊号发表了他的一篇小小说《跟》,这算是他的第一篇小小说。

  1998年,陈树龙来到惠州工作并定居下来。2005年,他在本地论坛发表了几篇小小说,得到文友们的认可及鼓励,激发了写作热情和自信。“因缘巧合,我在网络上遇到了当年萤光文学社的社长老师。我曾是她的粉丝,非常渴望能得到她的指导。”陈树龙说,一段时间后,老师让他把所有的小小说打印出来,邀请惠州学院的南木老师到她家去,对其文章进行指导。“回来后,我充满,灵感泉涌,6天写出七篇小小说。我的小小说也开始在惠州及外地陆续发表,全国。”

  陈树龙是一名暖通高级工程师,职业是做冷气工程,不是搞文字工作。“写作属于爱好,但会是我的。”陈树龙说。

  李啟兰,笔名西米,广东新丰人,现为韶关市作协会员、惠州市作协会员,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副秘书长。

  李啟兰告诉记者,她与小小说结缘很早。“我读高二时,是校‘新苗文学社’副社长,多次在校刊《新苗》上发表文学作品。某次,我发表在校刊上的短文《奔跑的红包》被全国公开发行的《南叶》转载,收到20元稿费。那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笔稿费。”李啟兰说,当年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,大学她读的是有国家补助的师范院校,并且一直忙于勤工俭学、打零工,几乎与文学失之交臂。

  李啟兰正式开始小小说创作是从“绿色鹅城杯小小说大赛”起,多年没写作的她还是投了一篇,没想到获得了优秀。自此,她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惠州小小说作家,并从此结缘“惠州小小说大课堂”。“前行的终于不再孤独,这增强了我持续写作的信心。我几乎每课必听、做笔记、课后自己写文、并积极参与小小说征文比赛,开始慢慢对小小说有了一些的认识。”之后,她开始进行小小说的创新实验写作。一边创作小小说一边继续忙工作、照顾家庭,“小小说成了我忙碌生活的调剂,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”。

  陈凤群说,她2005年到党委部门搞材料。在非常严谨和繁重的材料任务态势下,人很难放松下来,必须调整,而文学写作最是能自守。“由于材料任务繁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,对中短篇写作有困难,于是便选择主要写短小精悍的小小说。”

  当年10月,陈凤群在《惠州日报》发表第一篇小小说《1元硬币》后,小小说创作劲头蓬勃高涨,不断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。她的小小说作品散见《作品》《时代文学》《小小说月刊》《小说月刊》等报刊,数十篇小小说入选《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·小小说精选》(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选编)等近50种选本,小小说《寻找目击证人》《门上挂把钥匙》等入选多省高考、高中模拟试题及阅读训练等,被众多网站转载。更为欣喜的是,她的小小说还拿了5个项。

  徐威,是个90后,广东省作协会员,中山大学文学博士,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。在《当代作家评论》《当代文坛》《诗刊》等发表作品评论、小说、诗歌若干,著有诗集《夜行者》。

  徐威告诉记者,小小说和诗歌都是他进入大学之后所进行的尝试。诗歌练笔是从2008年末开始的,当时是大一上学期。小小说是在2009年初开始的,是大一的下学期。“我发表的第一篇小小说作品是《空红包》,当时一气呵成写完后就投出去了,刊发于2009年9月4日的《桂林晚报》。”徐威说,之后他的《我是一只猫》《绝招》《淘宝》等数十篇小小说相继在《羊城晚报》《百花园》《小小说选刊》等发表,还获得了全国校园写作大赛二等、第十届中国微型小说(小小说)评选三等等数个项。

  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风趣幽默网- All Rights Reserved